關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

計畫主持人:教育學院_蔡清田院長;執行計畫人:陳毓璟副教授 {本計畫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至今已執行為第三期(104-105年),亦成為教育學院執行推廣的特色,秉持第一期(100-101年)及第二期(102-103年)教學卓越計畫經驗,在高齡健康教育和傳播科技相關課程中融入代間教育與服務學習的教學策略,引進高齡者與學生共同學習。透過增加世代之間的接觸機會,對於高齡者,學生能因為認識而瞭解,因為瞭解而關懷,因為關懷而社會行動。}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心理四 黃順凱】第二次反思週誌

1.what(什麼)─我今天做了什麼?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觸了什麼?而讓我印象深刻。
這學期上課也過了滿長一段時間,跟同組長輩也變得比較熟稔,見面時都會自然的打招呼了,今天課程的內容是學生的報告,報告的主題是如何面對死亡以及慢性疾病的調適,同學們講了很多理論方面的知識,像是面對重症的心理階段轉換等,不過學生認為這堂課的重點在於長輩們的分享,對於課本上的知識學生就不多加贅述了。

長輩們對於健康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像是榮治哥因為有學佛,所以他的養生方式就較有點禪味,多了點心靈上的修養,雖然不是這禮拜的內容,淑華奶奶的自給自足生活也算是維持健康的一種因應方式,總體來說,課堂上的長輩們不論是在心理或是生理狀態,都比一般的老人家們來的良好,也更為注重保養。
而在面對死亡的議題上,大家也都滿豁達的,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長輩都不想到養老院生活,認為生便生、死便死了,重點是要活得有尊嚴、有意義。
2.so what(所以、什麼)─我的所見所聞帶給我什麼感受與思考?我學習到了什麼?對我有什麼意義?讓我產生了什麼新問題或疑問?
這週的課程中最讓學生震撼的是芳男爺爺的分享,從他談論他跟他太太的生活點滴跟他太太過世前後的心情轉折,讓學生認為芳男爺爺真的是一個很愛老婆的人,因為芳男是學生最熟識的長輩,在聽他分享這些事情時,其實心情是有點沉重的。
再來是其他長輩的分享,大抵上可以發現大部分的長輩並不是非常畏懼死亡,比起死亡本身,和親友間的別離才是比較難以承受的,可能是因為年紀較大,身邊的朋友親人都是幾十年累積的情感,所以才更難放下吧。
要說學習到了什麼,學生認為是要更懂得去珍惜身邊的一切,因為還年輕,所以並不太懂得一些事物到底有多珍貴,但是從長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經過幾十年的時間後,到底哪些才是值得去重視的,如果可以早些知道,或許未來的人生也可以少掉許多憾恨。
3.now what(現在、什麼)─這些經驗讓我看事情、看世界、看自己有什麼改變?對自我認知有什麼改變?對老人的看法有什麼改變?
從長輩們的討論可以知道,宗教對於多數的老人家是一個很重要的心靈寄託,以前學生會認為有些老人家迷信的過頭了,並不是很好,但是經過今天的分享,學生認為如果可以讓人們可以感覺到寧靜祥和,因應一些生活的負面事件,從事宗教活動也是很好的,就像榮治哥說的一樣,宗教總是在勸人為善,並沒有什麼不好,學生以往會認為迷信宗教不太好,比起求神問卜,應該要花更多心神在實際的改變上,但是現在學生認為這樣也沒有什麼不好,只要生活可以開心順遂那就足夠了,學生之前的想法太過自負,忘了去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