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

計畫主持人:教育學院_蔡清田院長;執行計畫人:陳毓璟副教授 {本計畫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至今已執行為第三期(104-105年),亦成為教育學院執行推廣的特色,秉持第一期(100-101年)及第二期(102-103年)教學卓越計畫經驗,在高齡健康教育和傳播科技相關課程中融入代間教育與服務學習的教學策略,引進高齡者與學生共同學習。透過增加世代之間的接觸機會,對於高齡者,學生能因為認識而瞭解,因為瞭解而關懷,因為關懷而社會行動。}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哲學三 蔡瑋庭】第二次反思週誌

1)  What(什麼)──我今天作了什麼?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觸了什麼?而讓我印象深刻
這三週上課,除了積極的和同組的爺爺們聊天外,上課也踴躍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以便更了解長輩們的思想。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上課時,我表達了對婚姻、女性個人生涯規劃的不同的見解。一開始,有位奶奶不認同我的觀點,因此與她有些意見不同的火花衝擊,但是經過一番互動後,奶奶最後轉而支持我的觀點。


由於家中長輩皆很早就過世,因此我幾乎沒什麼和長輩們相處的經驗,因此對於與長輩相處的模式,深感陌生,在這三週經由和長輩們聊天的過程中,我察覺一些現象,像是有些長輩們聽力功能有些退化,所以講話時要盡量放慢步調與大聲,以及講話要盡量簡單、切入重點,不然常常會發生雞同鴨講的情況發生。

有次上課時,有位爺爺聽到我念哲學系,便興致沖沖的跑來找我,與我分享他專研多年的佛法,講解了霹哩啪辣一大堆的見解給我聽後,便將這張寫有佛法的紙張贈與給我。

2)    So What(所以,什麼)-我的所見所聞帶給我什麼感想與思考?我學習到了什麼?對我有什麼意義?讓我產生了什麼新問題或疑問?
其實一開始講出這個不同於傳統的見解時,我便有些膽卻,害怕會遭受長輩們的質疑,且也覺得長輩們似乎很難更動自己長久以來的信念,但沒想到後來奶奶卻改變自己的立場,這著實令我十分驚訝與喜悅。

學習到了與長輩們相處模式的技巧,有些困擾的與疑問的是,有時還是會和長輩們雞同鴨講,比如我問一個問題,然後長輩們會回答一個很長的回覆,但是卻完全不是要我要的重點。

第一次遇到,長輩如此開心的分享自己的珍寶,並將之贈與給我的事情,令我也感到十分喜悅。事後我也仔細思考這些佛法背後深刻的涵義,希望將這些老人家認為珍貴、有意義的字句,吸收進去、烙印進腦中。

3)     Now What(現在,什麼)──這些經驗讓對我看事情、看世界、看自己有什麼改變?對自我認知有什麼改變?對老人的看法有什麼改變?
關於這件事,完完全全的改變了我,之前對於長輩們食古不化的刻板印象,也開始覺的長輩們也可以像我們一樣,能夠溝通,經過理性思考後,也能夠支持合理、正確的立場。

由於很少與長輩相處的經驗,因此之前都會有點恐懼與長輩們相處,但是經由這三週的認識與相處後,發覺長輩們都很可愛,也更喜愛與老人家聊天、相處、與理解對方。就像有位奶奶說的:「老人像孩子一樣,需要人哄!」,這句話的真諦,漸漸在相處中,得以證實。

原來長輩們,也會有像孩子一樣,遇到同好會興奮的與人分享的時刻,原來並不是只有我們會想將自己的事物與他人分享,長輩們也是一樣的。經過幾次的相處後,我學會,在這種時刻,便當個靜靜傾聽的聆聽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