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

計畫主持人:教育學院_蔡清田院長;執行計畫人:陳毓璟副教授 {本計畫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至今已執行為第三期(104-105年),亦成為教育學院執行推廣的特色,秉持第一期(100-101年)及第二期(102-103年)教學卓越計畫經驗,在高齡健康教育和傳播科技相關課程中融入代間教育與服務學習的教學策略,引進高齡者與學生共同學習。透過增加世代之間的接觸機會,對於高齡者,學生能因為認識而瞭解,因為瞭解而關懷,因為關懷而社會行動。}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陳家瑜】100.04.21服務學習日誌

『高齡心理衛生』長青園老人服務日誌

服務者:陳家瑜
服務時間:民國一○○年四月二十一日星期四
服務內容:

        訪談兩位生命故事書的主角的其中一位,聽黃乃阿公從小講到老,對他過去的生活有時間順序及內容的掌握。



1) So What(所以,什麼) – 我的所見所聞帶給我什麼感想與思考?我學習到了什麼?對我有什麼意義?服務過程中,我產生了什麼新問題或疑問?

        在與高齡者互動時,除了要抱持著交朋友的心態,我認為還要再更積極一點,講白話一點就是要裝熟;主動且熱絡的問候,再加上一些肢體的動作EX:握手,可以拉近跟長輩的距離,這是我這次跟上次不一樣的地方。
疑問是:當我們這樣訪問長輩的過程,是要如何幫助他們統整過去的生命,如果只是讓他們回憶過去的生活?

2) Now What (現在,什麼)--這些經驗對我看事情、看世界、看自己有什麼改變?對自我認知有什麼改變?對老人的看法有什麼改變?我能為老人做什麼?為社會或家人做些什麼?

        讓人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關懷」是很重要的,給予讚美和肯定;有
時候並不一定是要「做什麼」而是互動時給對方的感覺,不只是與長青園的長輩互動時,也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有時甚至是對自己的家人都無法展現出這種熱忱,值得努力。

3) What (什麼)-- 我今天作了什麼?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觸了什麼?

        今天除了訪談上週已經認識的黃乃阿公,也跟上週很生疏的榮展阿公多講了幾句話,確認他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且願意參與。


附錄:服務活動照片、活動道具或成品

個人服務學習觀點轉換紀錄

• 特殊情況描述(時間、人、事件、過程描述)
        上週分配到的兩個阿公,其中一個榮展阿公都不太理我們,經過機構人員的協助他願意參與我們的互動。

• 我原先的看法

        有點擔心他是不是不願意接受訪問,不要勉強他好了!

• 與原先看法不同的新發現與新看法

        後來經由機構的人員半開玩笑式的引導,榮展阿公願意配合,而且跟他講話都有反應(只是反應還是比較小,話比較少),他應該是比較怕生需要有人引導。

• 比較老人、服務機構及社會一般人的看法

        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啊!老人就是這樣」比較少會去想到他們是需要一些時間適應,或用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告訴他們。

• 我對服務老人可能的新態度、新作法及日後應用


        多一點的觀察和鼓勵。


服務後的學習心得

• 透過這次服務中的學習,你發現你自己成長了什麼?

        學會更積極與長輩互動的方式。

• 你從老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無論他們現在呈現出來的是什麼樣子,那都是屬於七、八十年來累積的歲月,都不會是沒有原因的。

• 你從社區中的其他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把長輩當成另類的「朋友」般的對待。

• 你認為服務學習如何幫助你增加對老人的了解


        除了實際的接觸,應再配合資料的閱讀,會更能體會及瞭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