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

計畫主持人:教育學院_蔡清田院長;執行計畫人:陳毓璟副教授 {本計畫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至今已執行為第三期(104-105年),亦成為教育學院執行推廣的特色,秉持第一期(100-101年)及第二期(102-103年)教學卓越計畫經驗,在高齡健康教育和傳播科技相關課程中融入代間教育與服務學習的教學策略,引進高齡者與學生共同學習。透過增加世代之間的接觸機會,對於高齡者,學生能因為認識而瞭解,因為瞭解而關懷,因為關懷而社會行動。}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曾奕舜】100.05.05服務學習日誌

『高齡心理衛生』長青園老人服務日誌

服務者:曾奕舜
服務時間:2011/05/05
服務內容:

今天的訪問對象為詹陳秀慧翁張巧如,及新加入的黃陳網等三位阿嬤,不過由於今天有外面團體進入長青園帶領母親節活動,所以今天訪問時間較為縮短一些。




1)        So What(所以,什麼) – 我的所見所聞帶給我什麼感想與思考?我學習到了什麼?對我有什麼意義?服務過程中,我產生了什麼新問題或疑問?

2)         Now What (現在,什麼)--這些經驗對我看事情、看世界、看自己有什麼改變?對自我認知有什麼改變?對老人的看法有什麼改變?我能為老人做什麼?為社會或家人做些什麼?

3)        What (什麼)-- 我今天做了什麼?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觸了什麼?


    今天的訪問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進行,一是向巧如及秀慧阿嬤再進一步訪問新增的問題及補充上次訪問內容的部分,另一則是與新加入的黃陳網阿嬤進行第一次的訪問記錄。這次訪問之前,我一樣有先擬了一份針對巧如及秀慧阿嬤的延伸問題文件,以利先到長青園的施校長夫婦能先行進行訪問,施校長也很盡責地一一訪問完文件上所列的各項問題。由於我原先擔心只是單純地列出表格或提示問題點,會使施校長對於該問題的題意理解不清,因而貼心地個別舉了一個例子以作為施校長訪問時的開頭。不料,施校長卻完全的依循我的範例來訪問,並未在該範例題目之外做延伸,或增加自己認為需要詢問的問題。我覺得這樣的文件設計的結果,反而是侷限了施校長的自由發問空間,下次應該要先跟施校長說明該文件的輔助方式,不然會給施校長一種文件訪問完畢即了事,無法達到像其他組那樣隨興談天式的訪問模式。


個人服務學習觀點轉換紀錄

  特殊情況描述(時間、人、事件、過程描述)

黃陳網阿嬤對於過去的事情,部分呈現模糊或忘記的情況,以致於在訪問的過程中較不順利,甚至會令自己感到些許沮喪。

  我原先的看法

個性活潑外向、樂於主動開口說話的老人,應該對於其過去的生活或回憶能有相當的印象,並能隨意與人開口便侃侃而談。

  與原先看法不同的新發現與新看法

個性活潑外向、樂於與人交談等人格特質與其自身的記憶多寡不見得成正比,只是內向且封閉的老人就算擁有豐富的回憶也不願意分享,而樂於與人分享的老人,縱使其自身對於過去的回憶感到模糊不清,我們仍然能透過與其一來一往地引導式訪問,試圖去漸漸拼湊出過去的片段記憶,以成為一個較清晰、完整的故事。

  比較老人、服務機構及社會一般人的看法

  我對服務老人可能的新態度、新作法及日後應用



服務後的學習心得

  透過這次服務中的學習,你發現你自己成長了什麼?

    由於黃陳網阿嬤的記憶有點模糊,加上在對談的過程中,我發現她似乎有一點點重聽,以致於我需要說得比較大聲或靠近她的耳朵旁反覆敘述問題,才能使她聽見我說話的內容。其實在這樣一來一往反覆的動作中,對於記憶良好且沒有重聽的我來說,難免會感到不諒解,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對於黃陳網阿嬤卻需要這麼費時,甚至會有不耐煩的心情起伏。不過,我想像了一下老年的我,試問自己是否也能像現在陳網阿嬤願意出來參加活動並接受訪問,我想我並沒有十足的肯定將來能像陳網阿嬤這樣,因此心裡便默默地佩服陳網阿嬤的勇氣,而不耐煩、不諒解的心便隨之消失了。

  你從老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我認為這次從陳網阿嬤身上學到知福惜福,在訪談的過程中,陳網阿嬤說到過去小時候由於自己是送養他家的小孩,三餐都不見得可以溫飽,有什麼就吃什麼,能順利長大就好,更別提是否有其他的童玩或遊戲。相對於生活在70年代經濟起飛後的我們,從小在爸媽的羽翼保護下成長,加上國家整體經濟環境的穩定成長,我們鮮少有人童年是過著「擔心下一餐在哪」的孩子。對於不喜歡的食物我們只要一搖頭,爸媽就夾回自己的飯碗裡,長大離家外食時,遇到不喜歡的食物,筷子一夾就往廚餘桶扔,同學的手機換iPhone,自己回家就向父母嚷嚷吵著也要換手機。或許這是因為我們未曾辛苦過,不知道以前那種連吃飯都沒有錢的日子的難受,以致於現在的我們往往分不清「想要」與「必要」,以及在各式資源上的浪費。我們雖然沒有陳網阿嬤的經驗,但是我們仍可以藉由了解老一輩的生命故事,來做為我們年輕人的借鏡,必定能有所收穫且獲益良多!

  你從社區中的其他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你認為服務學習如何幫助你增加對老人的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