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

計畫主持人:教育學院_蔡清田院長;執行計畫人:陳毓璟副教授 {本計畫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至今已執行為第三期(104-105年),亦成為教育學院執行推廣的特色,秉持第一期(100-101年)及第二期(102-103年)教學卓越計畫經驗,在高齡健康教育和傳播科技相關課程中融入代間教育與服務學習的教學策略,引進高齡者與學生共同學習。透過增加世代之間的接觸機會,對於高齡者,學生能因為認識而瞭解,因為瞭解而關懷,因為關懷而社會行動。}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陳以涵】100.05.02服務學習日誌

『高齡心理衛生』長青園老人服務日誌

服務者:陳以涵
服務時間:2010/05/02
服務內容:

預定將訪問內容打成的文字給廖麗如女士看過以及繼續訪問蔡辜素、蘭彭邱水妹以及江黃桂梅。

可惜天不從人願,我們抵達時間他們玩賓果遊戲玩得正盡興,所以我們便和社工聊天詢問四位長者的其他背景資料,想更了解他們,以及他們和我們講的與社工掌握的資訊是否有出入。





1)        So What(所以,什麼) – 我的所見所聞帶給我什麼感想與思考?我學習到了什麼?對我有什麼意義?服務過程中,我產生了什麼新問題或疑問?

2)         Now What (現在,什麼)--這些經驗對我看事情、看世界、看自己有什麼改變?對自我認知有什麼改變?對老人的看法有什麼改變?我能為老人做什麼?為社會或家人做些什麼?

3)         What (什麼)-- 我今天作了什麼?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觸了什麼?

 
這一次來到長青園,因為抵達時間較晚長輩們已經在社工的帶領下開始下午的活動,玩興大開的長輩們看到我們的到來依舊很開心的與我們打招呼,但卻不怎麼願意起身和我們到外面聊天,因此施牧師夫婦和我決定這次和社工聊聊天。

經過上星期上課大家的分享後,我以為社工對於長輩們的背景以及個性會有相當的了解,沒想到社工和我們說長輩們的背景資料他們只會建檔,不會詳細研讀,並且平時也不太會和長輩們聊到過去,因為日照中心內許多長輩的過去十分辛苦,擔心提到過去長輩們很容易會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哭得不能自己,所以除非長貝主動提起,否則不會主動和長輩談,所以這部分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了!

之前在車上我已經將訪問廖麗如女士後整理的文字檔給施牧師夫婦過目,於是也拿給社工觀看,社工也把她所知道的都告訴我,她說廖麗如女士在日照中心是屬一屬二年輕,並且她前兩個星期還曾坐公車到北門那邊在自己走過來呢!我也確認了,廖麗如女士口述和社工和我講的內容相同,所以我想我的資料是正確的,接下來只剩下微調了。完成一份文字稿的感覺真不錯!

之後我們也談到上星期和施牧師訴苦的江黃桂梅女士,社工表示其實江黃桂梅女士的媳婦並沒有她所說的那麼糟糕,江黃桂梅女士的媳婦也是社工,之前曾在長青園工作,互相都認識,所以知道其實江黃桂梅女士的媳婦並沒有她所說的那麼糟糕,其實是因為江黃桂梅女士的家境並不好,她自己說結婚時困苦到連棉被都沒有,所以才會養成她本身個性就獨立、倔強、強勢,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和兒子沒有很親密,所以溝通上面容易有問題,但是他很謝謝我們的來訪,不然不知道江黃桂梅女士要絕食幾天。施牧師也提到上星期一我們回去以後他接到江黃桂梅女士的來電,跟牧師說她終於吃得下食物了,很謝謝牧師的開導。

另外,彭邱水妹雖然和江黃桂梅女士一樣同是苗栗人,但是她的個性就不像江黃桂梅女士那樣子剛強,她屬於溫柔型,但因為她們同是客家人,所以平時比較親近。彭邱水妹女士生了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平時以兩個月的周期輪流住在兩個兒子家,兩個兒子都在嘉義工作,其中有一個孫子現在是醫生,她的孩子們都是靠自己的力量考上大學,並且自己靠著打工存學費才得以上學,而彭邱水妹女士小時候很喜歡念書,但是家人認為女生不用念太多書,所以她就大哭,一直哭到家中的奶奶受不了,她才得以念書,所以彭邱水妹女士也是一位為了夢想而努力的人。
社工的最後拿出一大袋江黃桂梅女士的照片,那是她知道有人來做生命故事時特地從家裡拿來的照片,那是她結婚50周年的照片,裡面也有一些生活照以及年經時候的相片,我發現江黃桂梅女士年輕時候也是大美人;也許年輕時吵吵鬧鬧,但年紀越大其實她和先生的感情越來越好,還有一同出遊的照片,我想先生的過世對她而言也是重大的打擊,少了一個願意傾聽她聲音的人,所以才會更容易鑽牛角尖。





個人服務學習觀點轉換紀錄

  特殊情況描述(時間、人、事件、過程描述)

  我原先的看法

  與原先看法不同的新發現與新看法

  比較老人、服務機構及社會一般人的看法

  我對服務老人可能的新態度、新作法及日後應用

這次的訪問對於學習觀點轉換並沒有實際體驗,下次訪問時也許會有不同的收穫。



服務後的學習心得

  透過這次服務中的學習,你發現你自己成長了什麼?

  你從老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你從社區中的其他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你認為服務學習如何幫助你增加對老人的了解


    今天的訪問並沒有實際和長輩們做接觸,而是透過社工的口述,我們可以從社工觀察的角度來看這些長輩,社工站在客觀的立場,其實可以看到長輩們不一樣的一面。

    今天沒有實際和長輩們接觸,反而和施牧師夫婦接觸較多。施牧師課堂上發表意見時容易讓人有態度強硬的感覺,但私底下其實是溫柔的長者,施太太也是一名溫柔的女性,退休前聽說是位老師,夫妻兩人相處很和樂,感覺施牧師很依賴太太,開車時都要靠施太太指點哪裡轉彎,紅燈綠燈。他們兩位也都很客氣,這門課雖然在星期四早上,但長青園希望我們能夠在下午進行訪問,所以牧師夫婦便詢問我的時間,他們表示因為我要上課,所以想要以我的時間為主,這和其他組別可能要配合長輩不一樣,我也感到很溫馨,所以我們最後決定雙方都可以的時間,也安排了第一順位和第二順位。另外,牧師夫婦知道我是騎機車很貼心的跟我約在他們家附近,讓我只要騎到大林就好;甚至還約我去他們家吃飯,因為我覺得不好意思,牧師還找了理由說想要我教他電腦,讓我不得不答應去做客。

    訪問時也可以看到牧師厲害的訪問技巧,耐心並且專注的聆聽,並且適時丟出問題,當受訪者離題時也會默默的拉回來,若是感覺受訪者今天不適合接受訪問則會順著受訪者想要聊的話題,也會開導他們,施太太一般扮演聽眾的角色,但會一直點頭,並且不時的握住受訪者的手給他們力量,依照情況講一些話,不會搶走施牧師的風采但也能感受到施太太是一位很有內涵的長輩,從他們兩位身上我看到夫妻間的相互扶持,很令人羨慕,也好希望能找到這樣的伴侶四十、五十年後依舊恩愛甜蜜;並且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智慧,並不會因為我們是年輕人便倚老賣老,還願意向我們請教,我會好好珍惜與他們每一次的相處,努力從他們身上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