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

計畫主持人:教育學院_蔡清田院長;執行計畫人:陳毓璟副教授 {本計畫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至今已執行為第三期(104-105年),亦成為教育學院執行推廣的特色,秉持第一期(100-101年)及第二期(102-103年)教學卓越計畫經驗,在高齡健康教育和傳播科技相關課程中融入代間教育與服務學習的教學策略,引進高齡者與學生共同學習。透過增加世代之間的接觸機會,對於高齡者,學生能因為認識而瞭解,因為瞭解而關懷,因為關懷而社會行動。}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黃子芳】100.05.05服務學習日誌

『高齡心理衛生』長青園老人服務日誌

服務者:黃子芳
服務時間:2011/5/5
服務內容:

        今天的訪問對象是楊蔡心奶奶。由於今天長青園有母親節慶祝活動,因此訪問時間縮短了。




1)    So What(所以,什麼) – 我的所見所聞帶給我什麼感想與思考?我學習到了什麼?對我有什麼意義?服務過程中,我產生了什麼新問題或疑問?

2)    Now What (現在,什麼)--這些經驗對我看事情、看世界、看自己有什麼改變?對自我認知有什麼改變?對老人的看法有什麼改變?我能為老人做什麼?為社會或家人做些什麼?

3)    What (什麼)-- 我今天作了什麼?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觸了什麼?

   
        今天的訪問係針對上次的內容做進一步的詢問,對於楊奶奶的兒孫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問到關於第一次抱孫的心情,楊奶奶表示很開心、喜悅,但同時也感到很難過,因為丈夫已過世了,沒機會可和他一起共享此份喜悅。亦對於未來生活感到有些擔心,畢竟尚有三位子女未成家或出嫁,生活重擔、孩子們的未來仍需要楊奶奶來扛、操心等。值得歡喜的,現在四位孩子都成家立業了,也都有各自的孩子了,甚至長孫也結婚生子了。楊奶奶表示目前他已是內外祖母、曾祖母,和兒孫後輩們的相處很融洽,後輩們對楊奶奶亦很孝順。
        有關楊奶奶的身體狀況,楊奶奶目前的身體狀況算是良好的,除了膝蓋退化走路需要靠拐杖支撐,慢性疾病方面則無。楊奶奶表示他長年以來都會到公園運動,喜歡走路或使用公園裡的運動器材。但最近幾年因為膝蓋退化的關係,就沒在去公園運動了。前幾年走路還行時,楊奶奶也時常和公園裡的同輩朋友們一同到台灣各地旅行,現在則沒有了。另外,我們詢問楊奶奶平時會和其他同輩來往嗎?楊奶奶表示偶爾會和住家附近的鄰居們聊天,但由於附近的鄰居們都是在做生意的比較忙,平時也不太方便打擾,因此大多時候白天楊奶奶都是在家看電視、休息或到長青園。接著我詢問楊奶奶在來長青園之前,有到其他老人相關機構參與學習活動嗎?楊奶奶表示沒有,至於確切原因待下次訪問時再深入詢問。


個人服務學習觀點轉換紀錄

  特殊情況描述(時間、人、事件、過程描述)

  我原先的看法 & 與原先看法不同的新發現與新看法

  比較老人、服務機構及社會一般人的看法

  我對服務老人可能的新態度、新作法及日後應用

        本次訪問後尚無更新的學習上的轉換觀點。待下次訪問另一位長者後應該就會有不同的收穫。



服務後的學習心得


  透過這次服務中的學習,你發現你自己成長了什麼?

  你從老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你從社區中的其他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你認為服務學習如何幫助你增加對老人的了解?

        本次訪問談到關於健康方面的問題,由楊奶奶的例子可知,老年人若是身體狀況不佳、退化等,是會因此放棄長期以來進行的活動的。楊奶奶的健康狀況雖然不差,但因為行動不便所能進行的活動便相對減少,特別是在運動方面的活動。年輕人的健康、體力方面較無問題,若中斷活動、學習,主要則是受個人學習態度或社會情境因素上的影響。
        而由於楊奶奶本身並無特別偏好的興趣,因此平時閒暇時最常從事的活動便是看電視。老年人若是在晚年時未參與學習活動或是培養個人興趣、喜好,便會容易感到孤獨、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甚至覺得現在去世了也無妨。因此對於即將退休、邁入老年生活的長者來說,培養個人興趣或是參與活動是很重要的。若是在早年並無此方面的認知,是需要漸進體會、接觸、學習的,如此晚年生活才會過得充實、有意義。
        楊奶奶表示其和晚輩們的相處良好,但平時晚輩們都有各自的工作、課業要顧,而大部分的人也都居住在外地,因此,平時真正會和楊奶奶來往的只有大兒子與媳婦。若是楊奶奶沒來長青園參與活動,我想其生活範圍會更小,對於其生心理方面也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有些老年人在晚年時的心理態度會趨向更孤僻,若是沒有適當地與其他人接觸、來往,有可能會因此得憂鬱症或其他疾病。因此,要鼓勵老年人多走出家裡,與其他人接觸、互動,不要把自己關在家,才不會悶出病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