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

計畫主持人:教育學院_蔡清田院長;執行計畫人:陳毓璟副教授 {本計畫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至今已執行為第三期(104-105年),亦成為教育學院執行推廣的特色,秉持第一期(100-101年)及第二期(102-103年)教學卓越計畫經驗,在高齡健康教育和傳播科技相關課程中融入代間教育與服務學習的教學策略,引進高齡者與學生共同學習。透過增加世代之間的接觸機會,對於高齡者,學生能因為認識而瞭解,因為瞭解而關懷,因為關懷而社會行動。}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李明祐】100.04.21服務學習日誌

『高齡心理衛生』長青園老人服務日誌

服務者:李明祐
服務時間:2011/4/21 10:00~12:00 am
服務內容:

與指定之長青園長輩聊天,瞭解其背景並引導其暢談個人人生經歷與趣事,藉此蒐集生命故事書之材料。




 1)       So What(所以,什麼) – 我的所見所聞帶給我什麼感想與思考?我學習到了什麼?對我有什麼意義?服務過程中,我產生了什麼新問題或疑問?

受到我們訪問的阿嬤並沒有無預期的寡言,反而是侃侃而談,並不諱言於自己家中的事,讓我理解到長輩們人生歷練下的豁達,將生離死別視為人生必經之途,以樂觀待之,不經讓我好奇起需要多少光陰才能將自身打磨成如此圓潤而達觀

2)      Now What (現在,什麼)--這些經驗對我看事情、看世界、看自己有什麼改變?對自我認知有什麼改變?對老人的看法有什麼改變?我能為老人做什麼?為社會或家人做些什麼?

雖然在訪談的過程中十分順利,但如此的場景也僅有在我們的引導下,阿嬤才會如此暢談,我們才可以知道這麼一段台灣在地的故事,如果沒有這次的機會,我想許多長輩們有趣或深具省思的人生故事都不會被發覺,因此我認為與長輩們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的時間我們都忽略了長輩們的經驗與智慧,創作生命故事書則是一次十分寶貴的機會於長輩們的聲音傳達。

  3)      What (什麼)-- 我今天作了什麼?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觸了什麼?

我與我的夥伴汪校長一同前往常青圓與阿春阿嬤暢談阿春阿嬤的人生故事,不僅讓我看到了古早台灣的生活,更看到早年台灣社會勤奮的精神,我想這是今日所鮮見的

 附錄:服務活動照片、活動道具或誠品

個人服務學習觀點轉換紀錄

  特殊情況描述(時間、人、事件、過程描述)

阿春阿嬤談談到他的丈夫,雖然她的丈夫並不是十分盡責,但阿春阿嬤仍將四個小孩帶大,並有了一個三代同堂的完整家庭。

我原先的看法

當談到另一半時,大多數的人應該都不會談到另一半的短處,且有所保留。

  與原先看法不同的新發現與新看法

阿春阿嬤並不諱言於他的丈夫的事情,且表現出女性堅恁地一面,維持家婷的生計,但阿春阿嬤也十分謙虛不將功勞往自身攔,豁達之個性令人感到欽佩。

 比較老人、服務機構及社會一般人的看法

在日照中心的長輩們其實是十分有活力的,打破普遍對於養老機構的刻板印象。

  我對服務老人可能的新態度、新作法及日後應用

處事的豁達,不論在與人接觸或在工作上都有相當的幫助


服務後的學習心得

 透過這次服務中的學習,你發現你自己成長了什麼?

與長輩交談的自信心,不會懼怕於對答

你從老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不與人強辯強爭的處事道理

 你從社區中的其他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原本互不熟識的一群長輩因為日照中心的聯繫產生友誼,難能可貴

 你認為服務學習如何幫助你增加對老人的了解

經由對答瞭解其背景且更能設身處地的為其考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