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

計畫主持人:教育學院_蔡清田院長;執行計畫人:陳毓璟副教授 {本計畫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至今已執行為第三期(104-105年),亦成為教育學院執行推廣的特色,秉持第一期(100-101年)及第二期(102-103年)教學卓越計畫經驗,在高齡健康教育和傳播科技相關課程中融入代間教育與服務學習的教學策略,引進高齡者與學生共同學習。透過增加世代之間的接觸機會,對於高齡者,學生能因為認識而瞭解,因為瞭解而關懷,因為關懷而社會行動。}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曾奕舜】100.04.21服務學習日誌

『高齡心理衛生』長青園老人服務日誌

服務者:曾奕舜
服務時間:2011/04/21
服務內容:

今天的訪問對象為詹陳秀慧翁張巧如兩位阿嬤




1)        So What(所以,什麼) – 我的所見所聞帶給我什麼感想與思考?我學習到了什麼?對我有什麼意義?服務過程中,我產生了什麼新問題或疑問?

繼上禮拜前往長青園向三位受訪者先行打過招呼後,很快地這禮拜我就與施校長夫婦一同前往訪問。在上一次的簡單介紹互相了解的過程,讓我感到陳爺爺對於我們提及的話題或生命故事書的編輯相關事項,均沒有太大的反應或肢體動作上的回饋。相對於陳爺爺之外的兩位阿嬤,雖然巧如阿嬤不笑時給人的感覺很嚴肅,但是在這次的訪問中卻大大顛覆了上次給我的刻板印象,巧如阿嬤其實很健談,也很樂意與人分享她的過去故事。我個人猜想,可能是因為這次主要是由施校長來進行問答,所以她們的過去生活背景較相似的情況下,巧如阿嬤也更願意敞開心胸來侃侃而談吧!



2)        Now What (現在,什麼)--這些經驗對我看事情、看世界、看自己有什麼改變?對自我認知有什麼改變?對老人的看法有什麼改變?我能為老人做什麼?為社會或家人做些什麼?

巧如阿嬤的反應,讓我印證了當初在課堂中汪校長提出的搏感情收買理論,也就是要先喚起彼此的共通回憶,或者感興趣的話題,再逐步了解彼此後才有可能將藏在內心深處的回憶或故事與自己分享。老人並非什麼事情都忘得一乾二淨,特別是那個對她留有深刻印象或感到有成就的事,她特別記得十分清楚。以巧如阿嬤的部分來說,她就記得自己以前在嘉義縣政府庶務股工作,直到60歲領了一筆為數不少的退休金退休,先生任職於嘉義縣政府教育局,後來於民國71年因為嘉義縣市分設,因而調至嘉義市政府教育局,就連其三位子女的工作內容及各育有幾名子女也都能細數從頭。這說明了老人不是對於過去失去記憶,可能只是沒有合適的情境或場合讓他們一一回憶說明,我們可以藉由他們過去的經驗來看待現在自己的生活,兩相比較之下,或許會對自己的價值觀產生改變。

        我想現階段替他們做生命歷程的回憶及編撰成冊是一件極具意義的東西,除了能幫助他們在生命的後期來回顧統整外,另一方面我想藉由生命故事書的成品,也能讓他們更加肯定自己的生命故事,進而願意與他人分享、互動,甚至嘗試走出過去不願跨出的界線。

3)        What (什麼)-- 我今天做了什麼?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觸了什麼?

由於班上的子芳同學有修習社福系的一門課,需上至十點整,我因而等待她下課後與她一同前往長青園。不過我並沒有讓先行至長青園進行訪問的施校長夫婦在那邊枯等,我有預先製作了一份簡易的個人資料與訪問表格,並於列印後請婧宜同學先行攜帶前往轉交給施校長,因此在我抵達長青園時,施校長早已開始著手訪問巧如阿嬤。

        當我到長青園時,首先是發現當天的機車比上週參訪時來得少許多,進了長青園卻有點忘記如何走到該教室,因而四處尋找一下並看了掛在牆上的園內地圖,我們才得以成功抵達放問的教室。當我走向教室時,看到一旁等待訪問的秀慧阿嬤,便隨即向她揮手示意,她也很熱情地對我微笑並揮手,感覺我們彼此之間就像存在著多年般的朋友情誼。在與施校長打完招呼後,施校長請我先行與秀慧阿嬤進行訪問,她先完成巧如阿嬤的部分後再來協助我。秀慧阿嬤看到訪問要開始進行時,便趕進走進教室拿取她特地準備帶來的照片資料,迫不及待地想與我分享過去的經驗,沒想到她們真的有聽我們的要求,回家整理自己過去的照片,跟原本自己以為大概會拖個兩、三週的訪談時間,她們可能才會整理好,或者根本沒有打算要整理,因而需要我們在背後不斷地叮嚀、提醒。但是,事實告訴了我並非如此。

個人服務學習觀點轉換紀錄

  特殊情況描述(時間、人、事件、過程描述)

        陳柏卿爺爺臨時拒絕了訪問,也不願意製作生命故事書,導致我們這組服務的高齡者因而短少一人,長青園的大姊因而告訴我,並希望另外安排願意配合且樂於分享的高齡者給我們訪問,我也欣然地答應她,畢竟製作生命故事書這件事情是極具意義的,但是如果建立在強迫他人的情況下來完成,那便顯得失去了原先服務精神的本質。

  我原先的看法

        高齡者對於有人願意來協助自己完成一本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書,應該會抱著非常期待與感恩的心情來進行,不會有任何不配合的情形發生。

  與原先看法不同的新發現與新看法

       雖然表面上是為高齡者製作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書,但是我們的一番善意不見得會被完全接受,因為對於高齡者而言,我們只是個突如其來的訪客,我們每次在長青園駐留的時間也大概只有一個半小時,製作生命故事書的總共期程不過就一個學期罷了。面對尚未深入熟識的人,怎麼可能會願意從頭分享起過去的故事,甚至是一些屬於較個人隱私的部分。所以我覺得我們還有幾次的訪問時間,在這充裕的訪問時間下,可以嘗試先交心,慢慢取得他們的信任後,才能進行更深入的訪談,這樣獲得的故事也會較精采、真實。

  比較老人、服務機構及社會一般人的看法

       老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年事已高,這一生也沒讀什麼書、做什麼大事業、大成就,自己被人家訪問並準備製作成一本生命故事書,是一件很難得且榮幸的事,並會發自內心地感恩我們這些同學與隨堂的高齡夥伴們。

        機構可能會認為,替園內的長者們接洽到這樣的生命故事書製作活動,對他們是極具意義的。而社會一般人則可能會有較負面的看法,即人都老了何必要浪費時間在他們身上,因為年輕一輩的人總是帶有著年輕人的猖狂,殊不知自己也是有年老的一天,對於他們現在來說,那一天似乎遙遙無期地遠,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阿。

  我對服務老人可能的新態度、新作法及日後應用

       要有耐心去傾聽他們分享故事,雖然他們可能在說話速度上較慢或者是音量不足以清晰地表達,但是我們要記得,畢竟人家也是基於分享的心來和自己述說過去的故事,無論如何都要耐住性子,嘗試去理解、分析,就算遇到瓶頸也不能輕易放棄,可以轉向較有訪問歷練的施校長尋求協助。



服務後的學習心得

  透過這次服務中的學習,你發現你自己成長了什麼?

       由於秀慧阿嬤的講話聲音極小,以致於我必須要十分全神貫注地聆聽,甚至還要不斷地請秀慧阿嬤重新講述一遍,我再從中逐步理解、紀錄。雖然這過程很繁複,讓自己感到有點疲累,但是一想到人家秀慧阿嬤反覆講解都沒有怨嘆一聲,我只是單純地聆聽,又有什麼資格抱怨呢~

  你從老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晚年能從家裡走出戶外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就如秀慧阿嬤一樣,儘管她遭逢喪夫之痛,度過了一段以淚洗面的日子,但是最終的她還是走向人群、走向戶外,這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她的勇氣與樂觀是值得我們學習與肯定的。

  你從社區中的其他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由於一開始不理解秀慧阿嬤為什麼講話音量極小,便找了裡面的服務老師詢問,老師則立刻向秀慧阿嬤詢問原因,但是他們彼此間的互動就像朋友般的親近,而不會有那種老師質疑學生為什麼音量不講大聲點的態度存在。

  你認為服務學習如何幫助你增加對老人的了解

       透過面對面的訪談是最直接能增加對老人的了解,畢竟過去除了自己家中的長輩之外,很少有機會跟其他長者互動,加上隨著自己年紀漸長,與爺爺、奶奶的互動次數也隨之減少。所以在訪問的過程中所聽聞的故事,可以促使自己與過去從爺爺奶奶那邊得到的故事兩相比對,這樣可以勾起兒時於祖父母的回憶之外,也能增加對老人的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