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

計畫主持人:教育學院_蔡清田院長;執行計畫人:陳毓璟副教授 {本計畫於高齡教育代間跨域學習計畫至今已執行為第三期(104-105年),亦成為教育學院執行推廣的特色,秉持第一期(100-101年)及第二期(102-103年)教學卓越計畫經驗,在高齡健康教育和傳播科技相關課程中融入代間教育與服務學習的教學策略,引進高齡者與學生共同學習。透過增加世代之間的接觸機會,對於高齡者,學生能因為認識而瞭解,因為瞭解而關懷,因為關懷而社會行動。}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黃子芳】100.04.21服務學習日誌

『高齡心理衛生』長青園老人服務日誌

服務者:黃子芳
服務時間:2011/4/21
服務內容:


今天的訪問對象是楊蔡心奶奶。




1)    So What(所以,什麼) – 我的所見所聞帶給我什麼感想與思考?我學習到了什麼?對我有什麼意義?服務過程中,我產生了什麼新問題或疑問?

    經過這次的訪談過程,我對於老人如何看待、詮釋其生命經驗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訪問的過程中,有些內容我可能不是很清楚,但在我的夥伴陳爺爺的解說之下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了,因為我們的夥伴和受訪者的年紀相當,因此對於受訪者陳述的內容大多也有經驗,在此我們可以同時與不同老人交談,了解他們不同的生命經驗,進而可比較兩者對於同一時期的環境、生活、事件等的觀點,是有差異的。期盼在往後的訪談,我每一次都有所進步,對於老人所陳述的故事能更加體會、了解。

2)    Now What (現在,什麼)--這些經驗對我看事情、看世界、看自己有什麼改變?對自我認知有什麼改變?對老人的看法有什麼改變?我能為老人做什麼?為社會或家人做些什麼?

    在訪問過後,我發現生命經驗分享與平時的聊天是有些差異的,兩者都可在輕鬆的氣氛下進行,但交談的內容上有些差異。訪問者會依著被訪問者的內容做調整、進一步的交談,被訪問者在回答時會先思考、回憶一下然後再敘述。過程中是可讓老人們能回顧其生命歷程的,有時甚至可喚醒他們深沉的記憶。此種相互分享生命經驗的互動方式,我認為我們在與朋友家人相處時也是可以套用的,例如可讓彼此分享這一年來所經歷過的,哪些是值得紀念的、難忘的,透過這種交談方式可讓我們檢視這一年來是不是充實地、積極地在過生活,哪些部分是可以再改進的,明年該怎麼做會更好等,我想如此大家對於自身的生活、未來的方向會更加看重、認真。

3)    What (什麼)-- 我今天作了什麼?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觸了什麼?

     今天的服務工作是訪問楊奶奶,和聽楊奶奶分享了許多關於他的生命故事。楊奶奶本身是澎湖人嫁給她丈夫後才來到嘉義定居。楊奶奶的原生家庭是從事漁業方面的工作,其兄弟則是職業軍人。楊奶奶說他小時候的家境狀況尚可,三餐都能溫飽,由於哥哥們是軍人的關係,生活上也有額外的補貼,因此相較於其他人來說可能是更好的,但他仍只有讀到小學二年級,之後就到處打零工貼補家用。在此可看到在當時女性教育權被剝奪、不被重視的狀況。而楊奶奶的丈夫也是職業軍人,雙方是在澎湖認識,然後隨著丈夫被政府分配至嘉義才跟隨來台灣的,他們共育有四個孩子,然先生很早就過世了,彼此只相處了二十年左右,因此小孩們可說是由楊奶奶一手帶大的。楊奶奶表示丈夫死後是他人生最辛苦的時期,她靠著做小生意慢慢地把小孩們撫養長大、買房子、結婚等。在此可看到母親對於孩子的照顧、關愛是如此的偉大,還有女性也是有堅忍不拔的生命力。

個人服務學習觀點轉換紀錄

  特殊情況描述(時間、人、事件、過程描述)

    今天的訪問並無特殊事件發生,唯一比較有趣的是楊奶奶忘了自己的出生年次,似乎老人們年紀越大對於自己的年紀、出生年次也就不會像我們現在一樣很會斤斤計較或是特別細數了。

  我原先的看法 & 與原先看法不同的新發現與新看法

    在訪問前我以為老人們會將其生命經驗說得很豐富、有趣、有內容,但在訪問後,我發現我目前所訪問過的老人們他們都以平淡的口吻敘述,對於細節沒有多加詳述,但這可能是因為有些記憶已忘了。甚至在第一次去參訪長青園時,和一位老人有稍微的交談,請他分享他的故事時,他一開始便直接了當地說我一生都很歹命沒什麼好說的,我也就不知該怎麼問下去了。因為時代的進步、轉變我們這一代的孩子較上一代、上上一代長輩們過得幸福多了,他們所經歷過的在目前這時代已很難在體驗到,因此我們對於老人們過往的歹命生活無法有深刻的體會,僅能在腦袋中或是影片、書籍中自己想像。

  比較老人、服務機構及社會一般人的看法

    在訪問個過程中,楊奶奶有說道,她覺得長青園提供的日照中心服務很好,可讓他們晚年的生活比較豐富、有趣、有活動力,每天不再只是待在家看電視、等兒孫下班下課。

 我對服務老人可能的新態度、新作法及日後應用

    在訪問過後,我發現我的台語能力真的不好,聽的部分可能還可以,但說的部分就有待加強了。在訪問期間有想說但卻不會說的情況,這時就要請我的夥伴陳爺爺幫我轉述了。最近可能需要多看些台語劇來增強我的台語能力,這樣接下來的訪問才會更順利。J

服務後的學習心得

 透過這次服務中的學習,你發現你自己成長了什麼?

    有關生命的課題,我認為應從青少年時期就可讓我們開始接觸,不要等到中晚年時期才接觸。在訪談的過程中,楊奶奶說如果現在死了他也無遺憾,若是五年、十年以後身體狀況更糟,到時病痛纏身,他反而不喜歡,現在身體狀況還沒那麼糟,死了反而比較好。在此我看到老人對生病然後邁向死亡的畏懼,人都一定會生病也一定會死亡,我們可以學習的便是做心理上與價值觀念上的改變、增強,讓人們都能以正向的態度來面對,如此隨著時間一步一步的向前,心中對於的意念也才不會跟著流逝。

  你從老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老人其實都很渴望在他老的時候兒孫都能圍繞在她身邊,照顧他陪伴他孝順他。楊奶奶的家庭情況便是如此,他說他和兒女、媳婦女婿、孫子曾孫都處得非常好,沒有婆媳不合的問題,兒女也很孝順他,在外地讀書、工作的孫子也時常會打電話問候他。可見楊奶奶和晚輩們之間相處得非常融洽,他也很感念此部分。

 你從社區中的其他人身上學習到什麼

    在訪談的過程中,看到長青園的工作人員與老人們的互動彼此是相互尊重、友愛的,工作人員很細心地在照顧他們,提供他們課程活動或是生理上的服務,老人們的則是將謝謝常掛嘴邊,或是給予開心的微笑。在此我看到他們對自身工作的熱忱與投入,他們並不會以較優越的態度來對待老人們,相反的他們是亦師亦友的角色。

 你認為服務學習如何幫助你增加對老人的了解

    由於我爺爺奶奶外公很早就過世了,只剩下外婆。小時候和他們的相處機會也不多,對於他們並沒有太多的印象,因此我其實和老人實際的接觸、認識不多。透過此次的服務學習我可以有機會和老人們接觸,和他們聊天、聽他們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可讓他們有機會將其生命中難忘或是特別的經驗分享給後輩知曉,我對於他們目前的價值觀念想法便有進一步的認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